确定 取消 应用
校友事迹

您的位置 : 首页  就业工作  生涯辅导  校友事迹

黄勤:遵义学子情系浙大,创造彼岸精彩人生

发布日期 :2021-03-05    阅读次数 :409

人物名片

黄勤,1983年获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无线电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4—2004年任教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04年至今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杰出教授,2003年获得美国“技术诺贝尔奖”,2005年被评为IEEE Fellow。研究方向为:高电压、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新能源电力电子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等。

相聚昔时犹觉短,惟言情义若天长,盛夏季节,求是园都会送走一批依依不舍的毕业生,同时也会迎来许多返校重温大学时光的校友。黄勤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但他身上却一直散发出中国人的儒雅气质,在娓娓道来中,他的世界慢慢铺展开来。

从遵义到浙大,有一种缘分叫注定

高一时开始自学微积分,跳级参加高考,并以遵义地区高考平均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无线电系半导体器件专业(当时在之江校区)学习,那一年他只有15岁。这样的经历令人不由得想起“天才少年”四个字眼,然而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孤身一人来到离家千里的杭州求学,其中的艰辛亦可想而知。

当被问到为何在众多志愿中选择浙大时,黄勤淡淡笑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缘分吧。遵义湄潭是浙大的西迁故地,与浙大有七年之缘。当时信息闭塞,但那边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对浙大却是印象深刻,并且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感。加上我当时只是小毛孩一个,觉得浙江既是鱼米之乡,有大米吃何乐而不为呢?”

谈起在之江求学的那段时光,黄勤似乎沉浸在了自己的回忆中:“之江校区依山傍水,确实是人间宝地,虽然平日里娱乐活动少些,但那份宁静却是如今难求的。”他还自爆了一段趣事。当时,常有老外来之江校区附近的六和塔游览观光,黄勤借着之江到六和塔的捷径,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那些外国友人攀谈、交流,借机锻炼了口语。

在之江度过的几年大学生活,不仅让黄勤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他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之江那几年的生活对我影响很大,学习的知识非常扎实,也让我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自己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在浙大, 黄勤是三次三好生获得者,也是第一次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毕业时很多同学的留言是 “你是我们班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些预言,“可能很难实现了”,黄勤笑着说。

从成都飞英美,有一种信念叫执著

在浙大获得无线电学士学位后,黄勤来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深造,论文课题是IGBT 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制造IGBT器件的中国人。1986年获微电子硕士学位后便留校任助教。两年后,在第三次浪潮的新思维冲击下,他毅然辞去大学助教铁饭碗一职,与同学一道下海,创立了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说起这些,他有些激动:“当时公司的创立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成都电子市场可谓一枝独秀。”

然而到1988年底,他又做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轨迹的决定——自费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当剑桥大学的一纸通知书飞洋过海,飘飘然落到黄勤眼前,创业和留学在天平两端摇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经过很多犹豫痛苦之后,“后来之所以选择留学英国,也是深思熟虑的决定。因为八十年代时,国家对私有制的肯定远远不如今天,干私营这行的,多多少少都有些提心吊胆。而且我父母都是北师大毕业的大学教员,也算书香世家,他们比较支持我继续深造。最重要的是,我心中一直没有放弃出国的梦想。”黄勤讲这番话时,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调,没有长篇大论的感想,却教人不由自主地随他进入了那段时光。

1992 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后,黄勤又成功地在100多名剑桥顶尖博士中脱颖而出当选摩德林学院研究院士。 1994年,黄勤放弃摩德林学院的优越待遇,又从英国飞跃大西洋直达美国东部沿岸,此后十年一直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世界著名的电力电子中心;2004—2007年,受聘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Alcoa讲座教授, 创建了半导体电力电子中心,2007年至今为该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Progress Energy杰出教授,先进交通能源中心主任。2008 成功的带领美国五所高校, 在143 个 顶尖竞争团队中胜出,获得美国政府4千万资助美金,创建了国家智能电FREEDM中心。

谈话期间,笔者问起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情况。黄勤坦言:“中国留学生基础扎实,这确实是一个优势,但独立性不如美国学生强,而且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稍显薄弱。在美国,想读理工科的人虽然少,但真正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都是极有天赋和实力的。所以,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在交流、创新、管理方面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要求。”

从北美回中国,有一种情结叫乡思

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之后,黄勤回国的次数逐渐增多,这次还特地带上妻子、小女儿、小侄儿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

“我先带他们回贵州遵义看了看,毕竟那里是我人生经历的渊源所在。之后去了四川祭母亲,去年母亲过世时小孩他们都不在奶奶身边, 没有见到奶奶最后一面……”说到这里,黄勤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停了片刻,他接着说道:“我父亲的老家在庐州,母亲的老家在长沙,这次也特地带他们过去探亲,现在来到了杭州,总觉得弹指一挥间,半个人生就过去了。”

幽幽的叹息饱含岁月的沉淀,当年的翩翩遵义少年,如今已成为获得15项发明专利、培养29位博士生和16位硕士生的国际知名教授。正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纵观他从贵州遵义到大洋彼岸的人生轨迹,背后的汗水只有付出者最是明白,而最能感动人心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份鲜为人知的付出。

访谈接近尾声之时,笔者谈到对浙大校友会的认识和体会。黄勤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能够促进校友和母校的共同发展,海外校友会更是对推动祖国发展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微电子、新能源、教育等都是他感兴趣的领域,他期待着能够和国内的同仁有更多的交流,同时把海外的最新资讯带回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