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 取消 应用
校友事迹

您的位置 : 首页  就业工作  生涯辅导  校友事迹

周文教授:回忆艰苦创建专业的岁月

发布日期 :2021-03-05    阅读次数 :201

一、艰苦奋斗办专业

1957年浙大正式恢复建立无线电技术专业,并酝酿筹建无线电系。

1958年学校从电机系抽调我与储璇雯、凌世德三位青年教师和其他老师一起参加无线电系筹建工作,原先的任务是先建半导体专业,后因教育部先批准建电真空专业,所以任务又改了,由我们三人与三位提前毕业学生组成一个组,承担新成立的电真空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

为了早出人材,学校从电机系57班中抽调了30名学生改为电真空57班作为电真空技术专业二年级。要求我们在一年之后就陆续开出专业课程,任务是很艰巨的。我53年毕业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留校工作第一个任务是按苏联电机与电器专业计划扩充建立电器专门化,为此学校派我去清华大学向苏联专家学习,刚学习回来不久又突然调我来电真空专业,既无思想准备又无业务准备,完全是空手而来。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研究苏联教学计划与大纲,并专门去当时已建全国第一个电真空专业的南京工学院学习了解。调研后发现新专业要求有新的业务基础,过去在电机系所学课程基础是不能胜任的,需学习许多新的基础知识。这些我们过去都没有学过,得从头补起来。但时间很紧,即将开课,所以十分紧张。因此,采用的办法是分工负责,一人一门或两门课各负其责。同时采取边看资料边编教材、边学边教的办法,渡过了建专业初期的教学关。

以后师资队伍逐年增长,且有本专业毕业的师资分配来校,逐步缓解了矛盾,走上了正轨。还有一点很突出的是,当时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常常要去工厂,包括生产实习与生产劳动,不仅下本地的工厂,还去上海与南京的电子管厂。同时配合本省第一家电子管厂的建设,还在校内白手起家建立了电真空工艺实验室,与杭州电子管厂合作,研制成功浙江省第一只真空二极整流管,曾作为大跃进的成果向杭州市委报喜。

值得一提的是,在艰苦困难条件下培养出来的首届57班学生质量非常好,许多人都成为单位骨干,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有的还成为大学教授与国营大企业的厂长、总工。我想这可能与57班学生招生数量少、学生质量高,加上教师放手,学生学习主动性强、独立工作能力强以及较多参加实际科研与生产活动,实践能力较强有关。

 

二、勇挑重担,团结协作完成国家科研任务

 

1962年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教学进入稳定状态。1964年当时华东局科委一位姓赵的处长来浙大找我们,提出中苏关系紧张,北方边防急需炮描雷达,而其核心部件是大功率的毫米波磁控管,问我们是否能研制并协助上海灯泡厂进行生产,并希望浙大成为华东电真空器件的研究基地。当时我们刚渡过教学关,实际上科研条件是不够的,而且这不是一般的研究任务搞一两个专题写几篇论文,而是要真刀实枪进行实际生产,我们既无生产设备又没有生产技工,更没有生产经验,难度是很大的。不过,当时的我们都有强烈的爱国使命感与大无畏的精神,相信在华东局科委领导的领导与支持下定能完成这一委任,就毅然大胆地承担了下来。

大功率毫米波磁控管由于涉及**,所以美苏都是禁运的,没有参数完全相似的样管可以仿制,必须进行独立自行设计。由于已学习掌握了磁控管的工作原理,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参考其他磁控管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关还是顺利通过了,但真要制造出来,难度是很大的。

我们制订了一个研究计划:首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组织零件加工,总成工艺,特性测试三个大组。每组有2-3位教师负责,形成一条较完整的磁控管研制生产线。62年刚毕业留校的三位青年教师不仅参加研究而且在生产第一线亲自上机床加工精密零件,操作关键工艺。磁控管核心部件是一个形状复杂精度要求很高的多腔金属谐振腔,加工非常困难,为此我们用科研经费专门购置了特殊加工用的线切割机床与专门进行检测的大型精密投影放大仪,培养专人进行加工与测试。管子采用钡钨阴极,要求既能高密度发射电子,又能耐电子轰击,制备难度很大。

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制高压油压机压制泡沫状钨基体又自行配制钡酸钙锶发射材料,自己喷制磨削加工成型。管子要求高真空,管内有大量金属需长时间的高温烘烤排气,往往连续几天几夜,都是由我专业师生自己值班负责,金属与玻璃封接也是一个难关,也都是由我们师生自制设备自己操作完成,经过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多次反复研制,终于研制成功样管,当最后进行整管测试,测出脉冲功率达到40千瓦的指标要求后,大家非常兴奋,也非常自豪。因为这是我国第一只自制大功率毫米波磁控管。

由于是**任务所以没有发表论文,又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什么国家奖励,但是它正式移交到上海灯泡厂生产、用到了**前线时,在我心目中觉得是完成了我们最为艰苦也是最出色的一项科研任务。它花费了全专业师生这么多精力,它表达了我们专业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大功率毫米波磁控管的研制始于1964年,当研制进入攻关的关键时刻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被“靠边”。但教研组全体教师特别是课题组成员仍然团结一致积极工作,克服“文革”干扰,终于在67年完成任务,实属不易。

在研制成功40千瓦大功率8毫米脉冲磁控管后不久,1968年又应电子工业部要求派出小分队协助杭州电子管子研制高频率稳定度双端输出3公分连续波磁控管并于1969年通过机载雷达实用测试,突破了当时苏联对中国的封锁。1972年在“文革期间”仍排除干扰坚持科研,研制成功2.45千兆赫,1.25千瓦工业用连续波磁控管。文革结束,更提高了大家科研积极性,1979年在国内首先研制成8毫米脉冲同轴磁控管。1982年研制成PIN腔外调谐电调频率捷变磁控管,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三、专业的改造与提升

电真空技术专业是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教学体制的产物,专业培养面很窄,针对电子管厂需要具体培养电真空器件的设计制造人材。就业面不广,但需要学的知识很多,学生学习很吃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建设初期,兴建了不少电子管厂,有人才需求,矛盾不突出,但不久人才需求就饱和了,加上除了高频大功率及一些特种电真空器件外,许多小功率器件以及显示器件被固体器件替代,问题变得非常严峻,专业急需改造!

首先要突破电真空的框子,同时要突破器件的柜子,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专业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造,加强了基础培养,拓宽专业面,专业改名为“电子物理技术”,受到广大学生欢迎也引起同类专业学校的关注。1985年在全国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大家讨论为了突出工科性质,统一命名为“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另一方面浙大作为研究型大学必需要培养研究生,专业从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要求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应具有对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上更加强了前沿科学的基础与前沿科学的内容,曾得到学校的支持与表扬,97年“调整专业内涵,促进研究生教学”研究生教学成果评为浙江省教育成果二等奖。

根据专业原来基础以及当时科技发展状况,除继续加强微波电子学、电子光学、真空电子学的研究外,确定以光电子学为研究主攻方向,在光电子学方面争取到国家与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光纤通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以及高分辨率分布型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去研究生院工作时倡导学科交叉研究,我专业与材料系、物理系合作进行了单晶光纤研究,研制成功了蓝宝石单晶光纤高温传感器,在测量高温时有独特的优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以后在校内成立了单晶光纤研究中心。在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专业过去从事电子在真空中运动的研究,中科大在筹建全国第一台电子同步辐射装置时特意邀请我们参加合作,由此参加了电子同步辐射与自由电子激光的合作研究。

进入80年代后,专业的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除了对微波毫米波、光电显示真空技术,又开拓了光纤电子学,新型光电显示集成像以及磁控溅射薄膜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磁控溅射技术研究提升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前列。

80年代起我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当时国家对博士导师及博士点设置控制很严,有全国性专门学术机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批,要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进行评审。80年代初我专业无资深教授又缺乏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很难被批准。后经艰苦努力,完成了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论文,我85年升为教授,8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专业被批准为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他中青年教师相继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更加强了力量。

 

84年我调去学校研究生院工作,88年又调去省科委工作,专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完全由年青的一代又一代继续下去,改革的步子跨得更大。

四、专业持续发展,以全新面貌进入新时代

专业的口径进一步扩大,与半导体及光电子合并在一起成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原有“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又增加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与“半导体与微电子学”二级学科。98年获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在科学研究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又扩展了电磁场理论与应用方面许多项目,在磁控溅射成膜技术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六十年过去了,专业现在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面貌。回顾过去,创建专业时老师们不怕困难,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计个人名利,埋头苦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永远纪念,值得向后世的年青一代介绍的。

(本文由原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创始人之一周文老师亲撰,经本专业陈抗生、李志能老师协同核实回忆,补充许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