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注母院

信电学子在汶川--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2010暑期社会实践赴汶川团报道

编辑:xsgz 日期:2010-08-06 访问次数:1481
    2010年7月31日,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信电系2010暑期赴汶川社会实践团队一行12人在我系团委副书记孙毅老师的带领下,经过长达将近40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地震灾区汶川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将完成5项任务:1、走访,调研当地的灾后重建工作及居民生活在受灾前后的改变,总结防灾、抗灾经验;2、支教当地高中小学,开展主题为“高考应试与大学生活”、“理想与求是”以及“为什么要上大学”的三场讲座;3、为当地贫困儿童建立“求是爱心档案”,为后期的一对一帮扶做准备;4、针对地震给羌族文化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学习了解羌族文化遗产;5、纪念建军83周年,走访四川红色革命根据地。
31日清晨5:30抵达成都后,队员们不顾疲惫,又立即转车前往目的地——汶川县威州镇。
从成都到汶川的道路中残留着地震所造成的痕迹:公路两侧陡峭的山壁上到处是滑落堆积的碎石、因地震中断的213国道、还有塌方废弃的山间隧道公路。我们注意到在公路两边新建的民房屋顶均树立着五星红旗,后来我们了解到,这是为了庆祝灾后重建一周年所立。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行车,实践团队抵达目的地——汶川县威州镇。威州镇是汶川县政府部门所在地,相当于县城。放下行李之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沿着这个小镇的主干道开始了初步探访。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第一时间我们并未能够观察到表明此处是灾区的任何特征,映入眼帘的反而是大规模的新小区,条理井然的街道,以及生活安定祥和的镇民们。
傍晚时分,在汶川县团委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镇生活区的锅庄广场,每天当地镇民,年龄层从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到头发花白的老年人,都会自发云集到这里跳锅庄舞。锅庄舞是当地羌族的传统舞蹈,人们围绕着一个中心排列成若干个同心圆,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舞来。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浓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也纷纷加入舞蹈的人群当中。
8月1日,我们的主要安排是对当地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观察和与当地居民的谈话中了解灾后重建的相关信息。我们将实践队分为3个小组,分新区、江北和江南(以岷江为界)3个区域分别同时进行调研。
下面是一天中调研的收获:
农作物:小镇的农耕条件十分有限,只有山腰上的少数区域修为梯田,可用于种植作物,本地的作物主要有玉米、樱桃、李子等。本地降雨少,是主要的不利因素,但可以因地制宜,对某些不喜水的作物,如樱桃,反而是较好的生长环境。
生活条件:灾前灾后的人口,收入等方面,群众普遍反映的情况是变化不大。政府在新建小区住房、旅游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转化为实际效益。但当地人们均悠闲自得、热情好客,可见威州镇大部分居民已经恢复了原来的生活节奏和状态。
廉租房建设:在山脚下找到了一处廉租房建设工地,据施工单位介绍,廉租房主要面向不符合重建条件,没有落实住户的当地受灾人民。整个工程共建有220套每套50平米左右。他们于3月份开工,计划100天内完工,体现了政府对汶川县内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居住情况的重视。
交通:公路重修后交通比震前虽然有所提高,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仍然很不方便。从城区到山边住房区之间桥修得不多,两边交通不方便。重建后车站转移到了外面,给人们坐车造成不便。也有长住在此的阿姨们表示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不常外出,所以没什么大的影响。
物价:人们反映的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物价上涨,尤其表现在菜价的上涨。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居于消费链中间的商贩提高了价格。这其中不乏宏观上市场物价上涨的原因,而结合威州镇自身而言,一些居民则认为是由于大量外来人员(主要是广东人,对口援建的原因)的涌入造成的。由于外来人员普遍收入较高,无形中促成菜价的提高,而现在虽然许多外来人员已经离开,但市场价格却因惯性而难以下降。
在结束一天实践活动前,我们遇见了“四川明星电缆--北京大学”赴汶川服务团,并且商定于第二天共赴当地羌族村--龙溪乡阿尔村进行实践和调研。我们相信明天深入灾区农村的活动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我们更加坚信,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下,灾区的重建工作必将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