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谊,与岁同长
师生情谊,与岁同长
作者:吴仲海(1963届无线电)
五年大学,学校的阳光,老师的雨露,培育了当年一棵棵青苗。四十余年分别,天南海北,云水东西,师生情、同学情与日俱增,与岁同长。我们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无线电技术专业56、57、58级的同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与锻炼,经历了时代和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在升沉已定,冷暧自知。往事不知忘却多少,但谁也不会忘记,我们任何一点一滴的成功,都是来自老师传授给我们的宝贵知识和精神品格,来自母校给我们打下的基础。遇上困难,遭受挫折时,又是老师的鼓励,同学的情谊给我们更多的力量与勇气。现在大家都进入花甲,拥入古稀,人生之舟已驶入港湾。在毕业四十余年之际,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汇成了一个共同心原:回到老和山下,西子湖旁,看望蒸蒸日上的母校,白发苍苍的恩师,阔别已久的同学,充满活力的第二故乡——杭州。这是由我起草发出的《相会2004年五月》倡议书。来自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福建、深圳、厦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合肥等地和本省各地100多位校友参加这次聚会。2004年5月21日晚上在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玉泉校区旁“喜乐城”,举行一次和谐温馨的师生盛会。应邀参加的老师:何志均、邓汉馨、姚庆东、张毓昆、张德馨、梁君、吴景渊、叶秀清、曹琴华、童乃文、陈存椿、孙焕根、王加微、程百有等。师生见面,一片欢声笑语。有的握手互致问候,有的相互拥抱,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事,叙不完的家常,共同举杯祝福,气氛十分热烈、和谐、温馨。聚餐后分班级与老师合影留念。
我是1957年进入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无线电技术专业572班学习,1958年服从学校党委的决定,脱产一年当政治辅导员,1959年又重新回到专业学习,进入无线电技术专业581班。毕业后留校工作,1965年当了无线电技术专业60级政治辅导员。正因为上述的经历,所以我对这几届校友比较熟悉,对他们返校组织师生聚会活动就义不容辞了。在母校100周年校庆期间,在杭州华北饭店,我负责组织无线电57级、58级校友中,大多数都在企业,事业部门勤勤恳恳工作,事业有成,成为各单位或部门业务技术骨干,有的已是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无线电57级校友中,陈祥兴是佼佼者。他是由国务院总理李鹏任命的国营大型企南京无线电厂厂长,南京熊猫电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他因完成我国等一台十米天线卫星通信地面站,获得国家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1982年由他主持研制的DS—2331工程卫星通信地面站,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人立了一等功。在他任厂长期间,销售收入从6000万元,上升到50亿元。该企业获得国家首批一级个业,国家首批全面质量管理奖、全国电子个业百强第一名,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个业第58名,国家五一劳动奖章。他本人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首届优秀个业家、国家**优秀个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他曾担任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校友总会副会长,现在仍是江苏省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校友会会长。他情系校母系,不忘恩师、同学情,无论是工作出差来杭或者参加校友返校活动时,总是不忘探望老师,资助校庆和校友活动,帮助困难的同学。陈贵钦、稽书墉校友分别担任过福建省、江苏西省广电厅领导,前者现任福建省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校友会会长。柯文宪校友的“可见光摄影分系统”获得七机部1978/1979年度科技一等奖。“紫外微光电视”获福建省1980年度科技二等奖。由他主编和合著:《英汉微计算机辞典》、《彩色电视机检修150例》、《组合音响检修任验100例》、《组合音响新功能电路分折与检修》等书籍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还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昭茂、秦恒骅、张先琦等校友,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又是每次校友活动热心参加者,各自以不同方式支持和赞助校友活动。在无线电58级校友中,顾伟康是佼佼者。他是何志均老师得意第子,教授、博士生导师、原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副校长,信电系主任。他的学术成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江清如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自动化所原所长。何国柱校友,教授高级工程师,南京无线电厂原副总工程师,现任江苏省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校友会秘书长。原电子部54所党委书记杨显劳校友,原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顾绅年校友,现任上海康达电视设备公司总经理赵德祥校友等。他们都是每次校友活动积级参与者,并给予大力支持和赞助。听校友说,在无线电58级校友中,还出了两位知名电视机厂厂长,一位是上海金星牌电视厂厂长柯正本校友,另一位是苏州孔雀牌电视厂长杨菊生校友,遗憾的是毕业没有见过面。
教书育人以德为先。何志均、邓汉馨、姚庆栋、张毓昆、荆仁杰等老师,学术造谐高深,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人才,桃李满天下。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浙大“求是创新”学风,并言教身传,把这一优良学风传承给了每个学生,使大家终身受益。我和夫人、二个儿子和儿媳都毕业于浙大,其中我和大儿子、儿媳又是信电学子,都亲身受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学海无涯,师恩难忘。在母校110周年和母系50周年华诞之际,内心十分感谢老师们的培育之恩,衷心祝愿母校母系明天更美好!